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因應貿易自由化及綠色補貼 稻米產業將輔導轉作雜糧或特色米

因應貿易自由化及綠色補貼

稻米產業將輔導轉作雜糧或特色米

記者陳品雯/報導
  因應國際經貿自由化、糧食安全及氣候變遷等趨勢對農業之影響,近年日本、韓國、歐盟及美國等國均積極改革農業政策,已將價格或產量為主之農業補貼措施調整為農業直接給付等綠色補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表示,以稻米為主要糧食國家如日本及韓國已採取更積極的產銷安定及安全存糧政策,以因應未來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及東南亞盟國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可能的衝擊。因此,除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外,更必須調整現行以價格支持之保價收購等農業運作機制。

合理農業綠色補貼 確保農業資源保育
  農糧署說明,現行我國稻穀保價收購政策,係為穩定糧價,確保農民收益,依目前國內稻米供需情形,我國一年所產糙米約為130~135萬公噸,足以滿足國人全年所需消費量,惟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每年必須配合進口約14萬公噸糙米,致總糙米量超過約10~15萬公噸。因此,調整國產稻米供應量並提升品質,以因應國際競爭,為勢在必行。該署規劃民國105年到107年三年間,希望減少3萬公頃稻米生產面積,以達到稻米的供需平衡。
  農糧署進一步表示,除研擬符合國際規範且具政策導引效果之農業直接給付措施,保障稻農收益外,更根據產業及市場實際情況制訂多元配套機制,如:鼓勵種植良質米、加工用等特色米或輔導轉作如大豆、小麥、硬質玉米等進口替代作物,以適量減少稻米產量,達促使稻米產銷平衡為原則;同時針對第2期作低產地區(如再生稻、中部以北沿海地區)、黃金廊道區及以抽取地下水灌溉之水田區,優先輔導轉作,並結合「雜糧技術服務團」輔導轉作適合當地之雜糧作物,減少水稻種植,發展具在地特色之雜糧產業,並與農民充分溝通,爭取農民認同,確保糧食生產的目標,並兼顧優良農地資源,鼓勵環境友善之農業經營,確保農業資源保育,同時確保農民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