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步態不穩、失智恐腦積水 腹腔引流免開腦

步態不穩、失智恐腦積水 腹腔引流免開腦

記者吳思怡/報導
  今年九十一歲的宋伯伯,近一年來走路越來越緩慢、不穩,且時常跌倒,記憶力也大幅減退,甚至出現小便失禁的情形,宋伯伯開始不願與人溝通,原本開朗活潑的個性也逐漸消失;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宋伯伯罹患了水腦症。經過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林欣榮院長、邱琮朗主任進行腰腹腔引流手術,將腦室積水引流至腹腔,術後預後狀況良好。宋伯伯的家人說,手術後伯伯比較有力氣站起來,且小便失禁次數變少、步伐也變大,我們才真的放下心來。
  經歷過二次中風的宋伯伯,左手左腳行動不便,在兩年前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還能透過輔助器活動行走。但在半年前開始活動能力變差,原以為是年紀大了理所當然,且變得不愛說話、個性易怒,最後連家人都不認得,僅能臥床。所以,才在林欣榮院長的建議下,從台中轉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檢查。到院檢查才發現宋伯伯原來已有三病纏身,包含腦積水、腦血管阻塞,還合併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腦小血管疾病及腦積水,為常見的老年人疾病,且年齡愈高,罹患此三種疾病的比率就愈高。林欣榮院長指出,人類腦部每日會分泌約500cc的腦脊髓液於腦室與脊椎內循環,隨年紀漸增,腦部功能衰退,引起腦脊髓液吸收不完全,積聚於腦室內壓迫至神經,就可能罹患「常壓性水腦症」,其中最典型症狀為失智、步態不穩及尿失禁,因此常被誤認為是阿茲海默症或巴金森氏症。
  在與宋伯伯的家屬商量後,林欣榮院長、邱琮朗主任先為宋伯伯進行腰腹腔引流手術,在腰椎處擺了細細的引流軟管,將腦室內的脊液排至腹腔,使擴大的腦室變小,傷口小、不需要開腦;除了提高安全性外,腰椎腹腔引流管還設有了一個非侵入性的調節壓力的裝置,方便醫生在門診時調節腦壓。引流後,爺爺比較有力氣站起來,且小便失禁次數變少、步伐也變大。
  此外,宋伯伯因為中風導致右側中大腦動脈阻塞,林欣榮院長與邱琮朗主任決定再為他進行血管繞道手術,預防再次中風的發生;並輔以「內生性幹細胞」療法,合併中西醫治療,西醫部分注射白血球生長刺激素,促進患者自身幹細胞增生活化,再搭配中醫針灸刺激穴位及活血化瘀中藥,促進受損神經修復。
  目前宋伯伯恢復狀況良好,排除腦積水三天後,意識漸漸恢復,步伐不穩及尿失禁的症狀有明顯改善。在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開始復健走路。現在的宋爺爺每天上午、下午除了可扶著四腳輔助器行走外,看到朋友打招呼,也會親切和善地對答,臉上又恢復笑容。看到宋伯伯術後的轉變,終於讓家人放心許多。宋伯伯的女兒表示,家人從來沒有想過放棄爸爸,也謝謝醫護團隊沒有放棄過我們。
  林欣榮院長提醒民眾,當家中老年人出現類似老人癡呆等退化現象時,一定要透過檢查來找出正確的病因,接受適當的診斷與治療,水腦症可透過手術來減緩症狀,只要注意手術傷口照顧,定期回到醫療院所追蹤檢查,就能大幅改善退化問題。

圖: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巡房,探視宋伯伯。

圖: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邱琮朗醫師(左)。